网上有关“货币增发是如何稀释资产的 ”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货币增发是如何稀释资产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纵观整个2020,以美联储为首,大量的增发货币 ,通过各种 债卷 注入世界各级市场,贫富差距来到了 历史 峰值:有钱人越来越富有,更多人的财产反而在加速稀释 。
这些增发的货币是如何稀释资产的呢?
假设5个同学坐在班里 ,每人兜里有10块钱。
午饭时间到了,进来一个卖肉夹馍的,捧着5个肉夹馍 ,一个卖10块。
大家虽然饿,但是手头紧,舍不得花钱。
这时候班主任说话了:我给你们每人再发10块钱好了!吃!
既然有人发钱 ,那就吃!大家期待的看着班主任挨个发钱 。
注意: 无论是一间教室还是一个 社会 ,发钱都是有先后顺序的, 要一排排的发。
第一排的同学先拿到钱 ,立刻用20块钱买了2肉夹馍 。
卖肉夹馍的马上意识到,这屋里的钱比自己想象的要多!最重要的是,现在有4个孩子还没吃饭,只剩下3个肉夹馍 。
涨价!
第二排的同学 拿到钱时 ,发现 一个肉夹馍要15块 钱了。
第三排和第四排 ,分别花了 20块买一个肉夹馍 。
最后, 第五排的同学 虽然也拿到了10块钱 ,肉夹馍的肉已经卖完了,除非他愿意花 20块买没有夹肉的白馒头
重点来了!同样收到了10块钱,最后按照市价:
第一排同学的资产是2个肉夹馍 ,超过了40元;
最后一排的可能攥着20块钱在饿肚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出为什么 。
请注意 ,以上还是每个人都发10块。
在现实中,后几排获得的钱会更少,也会更慢。
这就是 坎蒂隆效应 (Cantillon Effect):新增的货币是逐渐流向 社会 ,优先获得的人群先获利,并推高资产价格 。后面的人虽然钱也增加了,资产却在缩水。
不知不觉间,前排占了后排便宜 ,上游掠夺了下游,收入的再分配悄然完成。
2020年,这个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
那么 ,事情是如何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货币就是债务。
在原始 社会 的一部落,小明打鱼 ,小红采果。
每天,小明会用1条鱼,跟小红换5颗果子吃。
某天 ,小红想吃一天素清清肠胃,明天再吃鱼 。可天气炎热,今天采摘的5颗果子 ,明天大概率会坏掉。
于是当天,小红依然给了小明5颗果子,但是约定这条鱼明天她再来拿。
小明收下果子点点头,欠下了1条鱼的债务 ,直到第二天还给小红,这笔债务消失 。
后来小红经常性吃素,小明欠的多了 ,就开始用 贝壳代替债务。
这些货币的背后,是小明的个人信用所支撑。
后来各种村级干部各种撕逼,呼呼啦啦打了好久 ,其他人都死绝了只剩下一人,成为了皇帝 。
此时货币的背后,是封建政权 ,也就是皇帝的信用作为支撑。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国库有多少家底,但是没关系闭眼花就是,毕竟人家是皇帝。
皇帝不能给下面的大臣发米发面发时令果蔬吧?太麻烦 ,也太掉价,就发银子和铜钱 。
呐,爱卿啊,拿去换吃穿用吧。
这时 ,大臣们手中的货币,是皇帝承诺的债务,大臣捧着银子再到二级市场 — 也就是菜市场 — 去兑现成实物。
如果皇帝的位子不稳 ,货币也就没了支撑的信用,老百姓就不愿意再接受这种货币 。这时,即使朝廷没有疯狂印钱 ,市面上的钱也会越积越多,而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么多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个政权的末期 ,都会发生大规模的 通货膨胀 现象。
那么,如果流通的货币少了呢?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 造钱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卖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以流通的钱却越来越少,钱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值钱:今天一个铜板买一个馒头 ,过两天可以买俩 。
于是,除了必要的开销,大家争相存钱。钱的价值越来越高 ,产品相对的越来越便宜,最终许多实体入不敷出,纷纷破产。
这就是 通货紧缩 。
公元817年 ,唐宪宗实在没辙了,甚至颁布了 《禁私贮见钱敕》 ,禁止存钱!
给你们一个月时间去花钱!一个月后 , 凡家中存款超过5000贯的,平民直接打死,达官贵人流放 ,并从没的收财产中取出1/5奖励告发者。
狠啊!
所以,货币就好比吃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时间到了现代 。
之前我们所说的银子啊,铜板啊 ,都是实体钱。现在,实体钱(纸币和硬币)的流通数量仅占总货币量的 3%-8% ,其他的都在数字中流通 ,诸如叮咚您的支付宝账单已生成。
由此,货币的创造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从上而下: 一个人的贷款(也就是债务),并不是另一个人的存款 ,而是银行创造出来的 。
小明往银行里存了100块,拿到存折的瞬间,银行可以任意处理这100块。
银行按照规定 ,留下了10块存在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90块贷给了小红。
小红的90块没花,出门左拐 ,存入了另一家银行 。银行留下了9块存在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89块又贷给了另外一个人。
这就是现代货币的主要来源之一: 派生存款。
在10%的存款准备金限制下,小明最初的100块存款,经过不断循环 ,最大可以增长为将近1000块的贷款。
美国更牛,2020年3月26日存款准备金降到了 0% ,存多少造多少!
为什么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债务?
因为一个人的债务 ,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
假设贷款比例是收入的10%:
小明在小红的店里买了一套衣服,他的收入是100块,银行贷给他10块。这10块是小明的债务 ,也是小红的收入。
而小红的收入增加,会提高她的贷款上限:她的收入是110,现在可以贷出11块了 。
小红现在有了121块 ,又将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并继续提高他的贷款上限。
133块。 。。
146块。 。。
161块。 。。
而对于银行来说,只要能把钱贷出去 ,就能稳稳当当的吃利息,这买卖谁亏谁赚了跟他们没啥关系。
唯一的风险就是还贷违约。
怎么办呢?
自然是贷款给最稳当的行业!于是, 房地产成为了银行贷款的首选 — 最不济收回房子,总是赚的 。
全球主要国家的房价一路攀升 ,许多人买到了自己本来负担不了的房子,银行也迎来了最黄金的岁月。
事情发展到现在,还可以接受。不管怎么折腾 ,市场总会自我调节 。
当经济周期性下行时,许多人还不了贷,银行就会收紧贷款 ,大家勒紧裤腰带,一起挤挤脓包,让市场淘汰一些出问题的企业 ,并期待之后的百废待兴,屡试不爽。
直到2000年,一切都变了。
好日子过惯了 ,吃一阵子苦这种事,连想一想都觉得难以忍受 。
日本人首先拒绝挤脓包,日本央行施行 量化宽松 ,开始了左手印钞右手买的开挂人生。
直到现在 , 日本央行已经买下了80%的日本ETF股票 ,宛如饕餮。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央行不会破产 。如果快破产了 ,就会印钱阻止破产,这是法律允许的。
一个不会破产的机构,通过自己印钱买了很多东西 ,是不是听着有点赖皮?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小布什如法炮制 ,美国央行开动了7000亿的印钞,通过购买不良 债卷 ,直接向银行和大型机构注资 ,开了日本之外的先河。
再如瑞士央行,为了让瑞士法郎贬值增加出口竞争力,一直是印钱届的翘楚 。
单说2020的阳春三月,趁着美股一片哀嚎。美国印钱他也印 ,然后疯狂买入美股。到了2020年3月底,仅五大 科技 美股的持仓,已分别高达:微软45亿 ,苹果44亿,亚马逊32亿,谷歌27亿 ,脸书16亿。
当月平均仓位增幅高达22% 。
效果立竿见影:从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4月(YTD),美国标普500指数中, 这五家 科技 公司的股票平均涨幅为10% ,而其余的495家公司整体下跌10%。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明明这么烂,股市却越蹿越高,富人也越来越富有。
另一方面 ,以美国为例:从2008年至今,美国政府发行了巨量国债,美联储印钱购买,再注资到各大亏损企业和金融机构 。
国债的信用来源于国家税收 ,实际上就是: 用纳税人的钱去填补企业机构的亏空。
这就好比大米没人买了,入不敷出,米厂快要破产了。这时候出现了个时间机器 ,把村里人明年后年大后年的工资都取出来,买了今年的大米 。
结果呢?
米店老板喜笑颜开的提了辆跑车。
而对于汤姆来说,明年 ,他家隔壁本来该建一所小学;
杰克后年生了场大病,住院费本来应该便宜些。
现在都没了,因为村里太穷了 ,钱都去买了大米 。
同时因为坎蒂隆效应,他们的钱也许多了,也许没多 ,但资产却在缩水。
他俩隐约感到有什么地方不对,但是又说不上来是什么。
因为货币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改变了,有的损失,他们看不见 。
关于“货币增发是如何稀释资产的”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寻雪]投稿,不代表大班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paoer.com/cshi/202501-123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大班号的签约作者“寻雪”!
希望本篇文章《货币增发是如何稀释资产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大班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货币增发是如何稀释资产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货币增发是如何稀释资产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