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古代武官的职称按将军是怎么分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武官的职称按将军是怎么分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各朝不同,以清为例:正一品领侍卫大臣
从一品提督
正二品总兵 、副都统
从二品副将
正三品参将、一等侍卫
从三品游击、一等护卫
正四品都司 、二等侍卫
从四品二等护卫
正五品守备、三等侍卫
从五品四等侍卫、三等护卫
正六品蓝领侍卫
从六品千总
正七品把总
正八品外委千总
正九品馕?炎?
浅谈清朝武官制度
武官补服上之图案为猛兽 ,如狮子,老虎?6?4;
其晋升顺序如下:
把总千总守备游击都司参将副将总兵提督
全国各省有多少武官缺是固定的,
各营兵丁驻地也是固定的
平时武官升迁按资历功过由兵部统一管理
但是总兵 ,提督之任命由军机处报请皇帝圈选任命?6?4;
提督为一省之武官最高阶
通常一省一个提督,但也有一省两个,如福建有陆路提督及水师提督?6?4;
台中雾峰林家之林文察就曾任福建陆路提督,并阵亡于任上?6?4;
替清朝打下台湾的施琅就曾任福建水师提督
武官升迁在战时就是靠军功
有了军功当然以升官并补实缺为最实在 ,但在大征伐或平洪杨之后
常常有了军功升了官却无缺可补,那就成了″记名总兵实缺参将″,
″xx镇总兵加提督衔″等有名无实的荣典 ,好处只在顶戴及补子可
用所加衔级来穿戴,例如左宗棠身旁的亲兵在平洪杨和西征后,
很多已因军功保到加总兵或提督衔 ,但仍留在左宗棠身旁担任随从及
传令职务,所以左宗棠一出巡,身旁尽是红顶辉煌的将官 ,可惜
多只是有名无实缺的加衔提督罢了!
还有一种因军功而得的"世职 ”,所谓世职是指可以让子嗣承袭的爵位,
包括五等爵—公 ,侯,伯,子,男 ,云骑尉,轻车都尉,骑都尉等?6?4;?6?4;
此外还有"赏穿黄马挂″ ,"赏戴双眼花翎″,"赐巴鲁图勇号″等荣典?6?4;
这些荣典也可因犯错而撤消缴还?6?4;
以上所谈为绿营之制度,另外旗人也有一套武官升迁制度 ,但八旗以武功得天下,
武官到了一定位阶也可转任文职,而亲贵一出仕便常是方面大员 ,钦差大臣,
因此并无定制
宰相 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 、百官的首长。
丞相 官名 。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 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 。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 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
侍郎 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 ,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 官名 。始设于秦,在官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 ,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 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
三闾大夫 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 、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 官名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 ,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 官名 。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 ,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 、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 。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 官名。古代三公之一 ,名同太师 。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 官名。西周时始设 。春秋 、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
巡抚 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 ,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 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
都督 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 ,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 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 ,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
钦差大臣 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 官名 ,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 ,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 、少傅、少保为“三孤 ”,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 ,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 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 、刑、工 ,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 、副长官。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 ,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 又简称“参政 ”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同平章事。枢密使 、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 ,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 ,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 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 、举荐人才。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 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 ,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 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 、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
侍 中 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 、费讳即是侍中 。
郎中 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 ,皆陈殿下 。”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 ”,“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 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有时称为太守 。
太守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 、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 即“太守 ” ,又称“知州”。
县令 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
里正 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 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 ,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 ,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 ,下有门下侍郎、合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 、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 、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 ,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 、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 ,一直延续到清末 。
“三省六部 ”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 ,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于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 ”,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
(3)擢。提升官职 ,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 。调动官职 ,包括升级 、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 、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平级转调叫转迁 、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 。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 ”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 、夺”都是免去官职 。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 ,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 。”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 ,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 ,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 ,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 ,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 ,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 ,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 ,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 ,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 ,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 ,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 ,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 ,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 ,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
后来 ,人们就用“乘风破浪 ”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 ,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 ,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 ,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 ,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 ,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 ,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 ,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 ,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 ,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 ,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 ”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 ,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 ,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 ,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 ,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 ,他觉得非常满意 。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 ,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 ,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 ,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 ,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 ,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 ,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 ,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 ,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 ,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 。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 ,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 ,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 ,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 ”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 ,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 。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 ,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 ,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
后来 ,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 ,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 ,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 ,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 ,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 ,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 ,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 ,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 ,鲁班门前弄大斧 。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 。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 ,“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 ,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 ”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 ,“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 ,脸皮也太厚了 。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 ,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 。喝了之后 ,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 ,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 。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 ”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 ,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 ,把这事解释给他听 。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 ,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 ,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 ,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 ,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 ,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 ,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 ,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 ,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他写道:“帝室皇居 ,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 。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 ,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 ,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 。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 ,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 。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 ,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 、非常难得 。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 ,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 ,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 ,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 ,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 ,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 。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 ,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 ,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 。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 ,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 。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 ,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 ,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 ,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 ,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 ,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 ”,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 ,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 ,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 。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 ,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 ,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 。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 ,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
宋文帝接位后 ,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 ,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 ,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 ,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 ,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 ,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 ,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 。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 ,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 ,结果大胜 。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 ,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 ,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 。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 ,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 ,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 。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 ,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 。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 ,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 ,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 ,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 ,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 ,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 ,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 ,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 ,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 、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 ,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
一到邯郸 ,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 ,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 ,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 ,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 ,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指鹿为马
English
秦二世时 ,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 ,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 ,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 ,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 ,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 ,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 ,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 ,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 ,“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 ,混淆黑白。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English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 ,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 ,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 ,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 ,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 ,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 ,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 ,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 ,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 ,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 ,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 ”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望梅止渴
English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 ,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 ,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 ,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 ,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 ,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 ,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 ,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 ,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 ,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 ,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 ”,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掩耳盗铃
English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 ,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 ,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 ,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 ,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 ,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 ,“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 ,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关于“古代武官的职称按将军是怎么分的?”这个话题的介绍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将志鸣]投稿,不代表大班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paoer.com/cshi/202501-16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大班号的签约作者“将志鸣”!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武官的职称按将军是怎么分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大班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古代武官的职称按将军是怎么分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古代武官的职称按将军是怎么分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