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切要从一个谎言说起,说这个谎言的人叫尼堪外兰 ,他是明万历年间女真部落的一个首领 。万历十一年(1583)2月的一天,镇守辽东的总兵李成梁找到了他,让他和另外一个部落首领觉昌安一起去古勒寨劝降里面的城主阿台。去了之后 ,尼堪外兰守在城外,觉昌安进入城内做阿台的思想工作,但是无论觉昌安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都没有动摇阿台为父报仇与大明为敌的决心。时间久了,等在城外的尼堪外兰很是焦躁,恰在此时,李成梁派人来催促 ,于是,尼堪外兰急中生智,对着城上守军开始撒谎 ,他大声喊道:“太师有令,凡是能够杀死阿台者,即可封为此城城主 ,否则天朝大军攻入城内,玉石俱焚,一个不留 。 ”在他喊出这句谎言之后 ,古勒寨里就有人开始行动,他们拔出了刀将阿台当场杀死,城内立即大乱。李成梁见状 ,立即挥兵杀入城内,一面放火,一面剿杀,城里的女真部民几乎无人生还 ,就连来劝降的觉昌安和他的儿子塔克世也死在乱兵之中。
塔克世有个儿子叫努尔哈赤,得到祖父 、父亲惨死的消息后悲愤不已,他跑去找明军理论:“我祖父、父亲何罪?为何被害?”然后他得到的答复是:“误杀尔!”为了表示歉意 ,明军对他进行了一些经济物质上的补偿,比如:给了三十匹马、几十份敕书等等,另外还让他承袭了他祖 、父的职位――建州左卫都指挥使 。努尔哈赤表面上接受了 ,然而,复仇的烈焰却在他年轻的内心深处升腾!
回到部落之后,他拿出祖辈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 ,召集部众、杀牛、祭天,宣布起兵。
怀着满腔仇恨的努尔哈赤只有十三副铠甲,而他所面对的风雪辽东又是怎样的局面呢?
彼时的辽东大地部落林立 ,至隆庆四年(1570),明朝有多位将领死于任上,包括总兵王首道也被蒙古人杀死。自李成梁接任后,各部族首领迎来了他们的人生噩梦 。
李成梁的战略思想是谁强大就打谁 ,始终让这些部落维持弱小的状态,没有实力才听话,才不会闹事。为此 ,他除了出兵砍杀不听话的以及实力强有潜在危胁的,还采取分化瓦解 、挑唆矛盾、相互制约的平衡术来掌控这些部落(这一套权谋制衡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与当今某超级大国搅动世界政治风云所采取的手段是不是很相似?)。
在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铠甲宣布起兵前,李成梁已经将辽东大地上实力强大的几个部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从万历元年开始 ,李成梁率领辽东铁骑,通过十年时间,先后斩杀5万多人 ,将当时实力最强、气焰最嚣张的土蛮部给镇压下去 。同样是这一年,建州女真首领王杲中伏被杀。至万历十年(1582),泰宁部首领速巴亥中伏 ,被李成梁斩首。
就在努尔哈赤起兵这一年,李成梁还采取“市圈计 ”将叶赫部首领清佳努 、扬佳努骗至开原,待其入城后,连同随从300余人全部杀死 ,留在城外的只有440人逃走 。另外一支部落――哈达,主力也被偷袭歼灭。随着几支实力强的部族被削弱,一时间 ,辽东大地相对安静了,大明边境的老百姓不用再整日担心这些部族的人来抢杀掳掠他们的家人以及财产。但是,这只是相对而言 。
当外部一个个强劲对手的实力被削弱 ,客观上为努尔哈赤的起兵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随之而来的竟出现了 历史 上“诡异的一幕”。
自努尔哈赤起兵,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经历10年时间的大小鏖战 ,当初一个不见经传的弱小牧民已经成长为一统建州女真的强大部落首领 。尤其在万历二十一年9月爆发的古勒山大战,努尔哈赤以自己的兵力竟然将海西女真的叶赫、哈达以及蒙古科尔沁部等9部联军打败,斩杀对方4000余人 ,如此大规模的战争足以彰显出他强大的军事实力,而此前李成梁却一直无动于衷。这难道符合他的一贯作风?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几个事例 。
万历十一年十二月,也就是努尔哈赤祖父、父亲被杀的这一年年底,李成梁讨伐叶赫部 ,杀死2000余人,叶赫实力被削弱。之后,努尔哈赤攻打尼堪外兰 ,声言报父仇,尼堪外兰不敌,投奔李成梁寻求庇护 ,李成梁却将他交给了努尔哈赤。这就是他当初撒谎的下场。
万历十五年(1587),李成梁攻打哈达部,斩杀500余人 。
万历十六年(1588) ,李成梁再次发兵攻打叶赫部,用火炮轰击,并烧了对方的粮窖 ,杀死清佳努的儿子那林脖罗,以及600余人,史载:“城内老小,昼夜哭泣。”叶赫部再次遭受重创。
这只是几次规模较大的行动 ,打击的全部都是努尔哈赤的强劲对手 。不仅如此,在万历二十年(1592)的朝鲜战争中,努尔哈赤向李成梁主动请缨 ,希望随同李如松入朝作战。
一方面是视若无睹;一方面是稍有风吹草动就穷追猛打(对待努尔哈赤以外的部族倒是保持着他的一贯作风),这一切的现象都表明李成梁不仅不会对付努尔哈赤,相反还在“无意间 ”打击他的竞争对手 ,给他以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那么,他这样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据说,当年李成梁在攻打王杲时 ,曾俘虏了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李成梁并未杀他们,而是让其充当仆役 ,之所以不杀,是因为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和李成梁的关系比较好 。之后努尔哈赤跟随在李成梁身边,一起打过仗,去过京城 ,甚至犯了错误,被抓起来,也被李成梁的一个小妾给放了 ,原因是因为努尔哈赤相貌不凡,史料记载: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甚至他们还是亲戚 ,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了李如柏作妾。另外,努尔哈赤还是一个相当会糊弄李成梁的人:他经常在打了胜仗后,给李成梁送来大量的财物 ,用来哄老头子开心 。反正他们之间私底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无数纠葛。
通过事件表象以及对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以分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李成梁在有意的偏袒 、扶持努尔哈赤 ,任其发展、壮大。他之所以这么做,既有对误杀老朋友的一份愧疚;又有对努尔哈赤“听话”、“孝顺”所怀有的一份好感;还有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
其次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对朝廷的不满。万历怠政,朝政腐败 ,导致军饷 、粮草、兵马器械不能及时更新、供给,而恰恰士兵常期驻守辽东消耗又大,李成梁仗着自己军功 ,所以胆子很大,他将辽东地区税收及田产收入全部收归己有,用来供养军队。但是 ,朝廷的言官又不干了,他们不停的弹劾李成梁,加上他后期侍功而骄 ,生活日益奢靡,于万历十九年(1591)被罢官。中央财政不能及时供应,又不让地方自主 ,最后还被罢官,骄横的李成梁能没意见?等到十年后他再度上任,索性将辽东防御女真的屏障――六堡,全部放弃 ,拱手让给了努尔哈赤,抚顺 、清河门户洞开,从此 ,努尔哈赤的女真铁骑可以在辽东大地上纵横驰骋 。
在李成梁巨大身影的遮掩下,努尔哈赤茁壮成长。一直等到李成梁去世,努尔哈赤便撕去伪装 ,于万历44年(1616),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称汗,定年号为天命。
一个强大的敌人在辽东大地上赫然站立起来 ,拔出了屠刀,露出狰狞的面孔 。经过一年的准备,万历46年(1618)4月 ,努尔哈赤祭天,发布“七大恨 ”,正式宣告向大明开战。他利用内奸里应外合,先后攻下抚顺与清河 ,并掳掠十几万人口及大量粮食、财物。
万历接到告急文书后,异常震怒,于1619年 ,召集二十万军队,对外号称四十万,分兵四路 ,兵锋直指赫图阿拉,意欲大张挞伐、犁庭扫穴 。
然而,明朝方面几乎没有人了解这个一直隐藏在李成梁身后的人的真实实力(除了第4路总兵李如柏) ,他们轻敌冒进,没能做到相互策应,分兵合击 ,等待他们的是如狼一般狡诈凶残的对手。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战争的发展似乎异常顺利,3月初1,西路军杜松部在萨尔浒与吉林崖全军覆没 ,杜松本人拼杀至天黑,战死;3月初2,北路军马林部全军覆没;3月初4 ,东路军刘綎部在阿布达里岗中伏,全军覆没,主将刘綎脸被砍去了一半 ,还在继续拼死冲杀,最后歼敌数十人而死。史载:“阵乱,綎中流矢 ,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 ,犹鏖战不已,内外断绝,面中一刀,截去半颊 ,犹左右冲突,歼数十人而死 。”
三路大军几乎被屠杀殆尽,只有南路军几乎没有损失(除了逃跑时自相踩踏死了几个) ,而南路军的主帅是李如柏,自接受命令后,他就带着这一路军慢腾腾的走 ,等到达预定地点时,其它三路大军都已经全军覆没,在得到消息后 ,就往回跑,努尔哈赤也没派兵追,李如柏也没有中伏 ,就这样毫发无损的回去了,蹊跷吧?!他的弟弟李如桢之后的行为同他一样令人费解:努尔哈赤进攻铁岭,李如桢坐守沈阳,却是无动于衷 、见死不救。诡异吧?!
萨尔浒大战 ,明军惨败,文武官员死伤310余人,士兵死伤45870余人 ,财物损失无数。此役成为明、后金 历史 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用康熙的话说:“太祖萨尔浒一战而王基开 。”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成功崛起为一代雄主,敢与大明争天下。
努尔哈赤自诩熟读《三国演义》 ,作战有勇有谋,具备很强的军事才能,辽东大地群雄逐鹿 ,唯独他能脱颖而出,个人能力是内因,李氏无形中的扶持也是外因的一方面。另外 ,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许多不利因素也在削弱大明王朝的军事与统治实力,此消彼长,在客观上为努尔哈赤的军事扩张提供了条件。
通过张居正改革,万历初期的综合国力在政治、军事 、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较大的恢复与发展 。但至万历中后期 ,许多对明朝 社会 不利的因素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万历三大征加上明缅交战以及后来的萨尔浒大战虽互有胜负,但在损兵折将的同时也严重增加了帝国的财政负担 ,财政收支逐渐由盈转亏。
2.至明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 ,万历年间,仅福王分封土地就达两万多顷,横跨河南、山东诸省 ,这些权贵占有着大量土地,而他们很多是不用承交赋税的,所以失去土地的那部分农民的税赋又会摊派到其它贫民头上 ,加上战乱频繁,军队粮饷开支巨大,又会从老百姓身上加征粮饷,沉重的负担又会导致新的农民加入逃亡的队伍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万历46年,广东下起了大暴雪,牲畜冻死无数 ,这预示着灾害性气候的到来――小冰河期开始了 。这种气侯造成夏季干旱、水涝交织,北方低温,草场退化 ,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频繁举兵南下抢夺;大范围的干旱又导致蝗灾暴发,许多地方 ,蝗虫过后,连粮食作物的秸秆都被吃光。
4.由自然灾害又导致瘟疫的爆发,万历年间曾有过三次大旱 ,而大灾过后又发生瘟疫,瘟疫造成山西一带许多地方十室九空。
5.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减产甚至绝收,这又直接导致市面上的粮价奇高,贫穷饥饿的老百姓没钱买粮就只有四处逃难 。
6.至万历中后期的 社会 经济:一方面粮食等基本生活物资价格高涨;另一方面市面上的流通货币――白银 ,开始逐渐变得紧缺,经济学术语称之为――滞胀(通胀与通缩同时存在)。没有银子就无法打仗,没有银子就无法再生产 ,没有银子就更吃不上饭,没有银子就只有去抢,没有银子就……
战争、土地兼并 、自然灾害、瘟疫、经济危机 、再加上朝政腐败 ,贪官污吏横行,所有的苦难都让这个饱经磨难的大明帝国举步维艰,严重削弱着它的综合实力 ,包括军事。而对于大明的不利,却恰恰是 历史 付予努尔哈赤的机遇,以他为代表的辽东新兴政权 ,正以旺盛的斗志,向着山海关策马扬鞭,奔腾而来 。
努尔哈赤的崛起,既有李氏的暗中扶持 ,也有 历史 付予的机遇。大清兴起始于努尔哈赤;明亡始于万历,也始于李成梁。当关外的努尔哈赤在风雪中奋勇前进的时候,大明皇宫里的万历依然昏昏欲睡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正如李自成的那句进攻宣言――“嗟尔大明,气数已尽!”
历史 很宏大 ,但有时又很微妙:因为一个人或一件事,有时会影响一个时代,或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久远。在万历年间 ,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大明不灭,那么后来的中国会不会也会同西方 社会 一样早早的实现工业革命跻身列强呢?
无论成败或是功过是非 ,努尔哈赤领导的欣欣向荣的新兴政权,最终将取代一个暮气沉沉的腐朽王朝,中华大地也再一次迎来民族团结的大一统局面,这本身就是 历史 的进步。
雍正王朝电视剧距今已有二十年之久 ,可谓经久不衰,他的经典之处在于不只是剧情精彩绝伦,更是将古代的宫廷政治刻画的淋漓尽致 ,包含了各种人情世故还有职场道理,简直就是一部极好的职场厚黑学教科书。
那么今天宋安之来分析一个有意思的剧情,那便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圈禁了十年之久 ,为什么一出来就可以夺取了老八一党控制的丰台大营兵权,使老四翻盘,坐稳了皇位呢?
大家试想一个被圈禁十年之久的皇子 ,哪怕在军队有深厚影响力,但毕竟是要夺取政敌老八控制的丰台大营,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看似老十三带了几个人轻描淡写的就完成了,实则是凶险万分 。
在这里依旧老生常谈的说一下哈,本文章只谈剧不说史,并非是将电视剧当成正史的诉说。
那么老十三为什么会成功呢?
可能有人单纯认为老十三有着如皇帝亲临的金牌令箭啊 ,但是大家要搞清楚,丰台大营的提督成文运属于老八的死党,甚至都要跟着老八一起阴谋夺位 ,不是区区一个金牌令箭就可以搞定的,所以说成功夺取兵权的背后也是很复杂的。
之所以成功,关键的人在于老十三 。关键的物品在于金牌令箭 ,可谓是缺一不可。而在神机妙算的邬先生的安排下,使老十三这个关键人物拿到关键的金牌令箭,才得以顺利夺取兵权的。
那么下面宋安之分两步来说说这其中的具体权谋之术 。
一、关键人物老十三
老十三这个人在雍正王朝的设定之中是一个带兵多年的皇子 ,在军队拥有深厚的影响力,他的旧部可谓是遍天下。大到皇帝身边的侍卫领班图里琛,还有后来的九门提督隆科多 ,小到负责宫中洗衣房的小吏文宝生,都是老十三的旧部。
再结合康熙驾崩前夕,邬先生跟老四密谋时拿出的那张关于老十三旧部密密麻麻的名单 。还有对老四说的“丰台大营 、西山锐健营、步兵统领衙门,有一半的军官是十三爷使出来的 ”。可以看出老十三在军方的影响力是相当恐怖 ,正因为老十三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所以是老四夺取老八兵权的不二人选。
不过这里有一个不合理的地方,因为老十三才二十多岁 ,就带兵多年,多少有些不合常理,不过瑕不掩瑜 ,偶尔的不合理之处也属正常情况 。
而且经过十年圈禁,老十三也是变得越发成熟,通过他前往丰台大营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
到了丰台大营以后 ,虽然老十三急于夺取兵权,但表面上很是淡定,一副大局在握的样子。
并没有急匆匆的亮出金牌令箭 ,而是一直诱导成文运质疑他,再亮出金牌令箭,来使大家信服。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老十三开始分化丰台大营 ,毕竟成文运身为提督多年,肯定有着不少死党 。所以老十三先提拔了自己的三个旧部,将毕力塔、张雨 、殷富贵三个旧部由游击参将升为偏将。
并且说的很是有理有据 ,说道“你们三个人当年,都是跟着我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怎么到了现在还是游击参将啊 ,你们三个人都听真了,从现在起爷提升你们为副将”。这样一来意思是我提拔他们不只是他们是我的旧部,而且人家的资历也够了 。
老十三有着很多旧部 ,为什么只提拔这三个呢,因为这三个人靠得住,所以提拔了他们。同时马上让这三个人带兵前往畅春园护驾 ,使成文运急眼了,然后再以金牌令箭罢免了成文运的丰台提督身份,使成文运不具有合法身份,等到成文运狗急跳墙想要对老十三出手的时候再将其诛杀 ,是彻底将丰台大营的兵权夺取到手。
老十三为什么没有直接砍了成文运夺取兵权呢,说明他理智,知道成文运身为老八的人又是丰台大营提督 ,肯定有不少死党 。所以他需要一步步逼得成文运露出马脚,再将其合法诛杀,使其他人自然是老老实实的不敢有异动 ,加上有旧部支持,彻底掌握了丰台大营,成功夺取了兵权。可见这十年圈禁 ,对于老十三来说,也算是因祸得福,算是一种不错的磨炼。
二、邬先生的谋划
邬先生的计划很巧妙 ,是老四将金牌令箭拿到手,然后救出老十三,再去夺老八兵权,再前往畅春园护驾 。
说实话金牌令箭固然重要 ,但老十三更重要,没有金牌令箭老十三也可以夺取兵权。因为邬先生曾对老四说过如果情况不对劲,就以老四的关防大印救出老十三 ,让老十三带着旧部去救老四的,邬先生这个人说话一向靠谱,这样说肯定没什么问题的。
邬先生之所以一直等着老四派人送金牌令箭 ,而不是提前放出老十三,就是要将风险降到最低 。
老十三没有金牌令箭固然可以夺取老八的兵权,但丰台提督成文运不傻 ,老十三如果要夺取兵权,双方肯定会火并,势必会出现变数 ,会浪费不少时间。
而当时决定老四和老八胜负的不只是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还有京城里的步兵统领衙门。很明显当晚隆科多的表现颇有一些墙头草,不只是没有像张廷玉和张五哥那般力挺老四,更是取个遗诏一去不复返 ,直到老十三带兵过来,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才马上出来。
如果当时老十三耽误了些许时间,隆科多这个墙头草一看老四没有优势 ,转而支持老八,那么就真正危险了 。
所以邬先生的计划是放出老十三这个关键人物,再想办法拿到代表皇帝亲临的金牌令箭 ,使老十三拿到金牌令箭来强强联合,最后顺利夺取了老八的兵权,将丰台大营的兵权化为自己这方兵权。
所以说老十三被圈禁十年之久 ,可以夺取到老八一党控制的丰台大营兵权,看似不可能,而且还反常的很轻松的就夺取了 ,这背后其实有着诸多因素在内的。而神机妙算的邬先生则是助了老十三一臂之力,将各种有利因素综合到一起,将天时地利人和结合到一起,方才有了看似轻描淡写的胜利 。
可以说这个剧情是相当经典的 ,将事情诠释的很是合理,透露出邬先生的老谋深算,还有老十三被磨炼十年之久以后的成熟心智 ,当真是一个字“妙”!
关于“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孝伊糖]投稿,不代表大班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paoer.com/cshi/202501-274.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大班号的签约作者“孝伊糖”!
希望本篇文章《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大班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诡异的一幕:努尔哈赤的崛起是因有人暗中扶持还是历史付予的机遇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