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 1949年上海等人材及资金都大量南来香港定居及发展。
· 1980年代工业生产是黄金时期,由生产供应香港本土,转供欧美加大市场。
·1990年香港厂商逐渐北移到内地华南地区 ,于珠江三角洲投资设厂
·2000年纺织及制衣业从业员约有 66,000 人, 纺织品及成 衣出口货值达 870 亿港元 , 占本地总出口货值 48%。全港成衣及纺织业努力,香港纺织业联会更为纺织制衣业在立法会功能团体组别争取到一席位
· 2004年出口总值还有700亿港元,占香港产品出口总值超过50% ,而转口货值有超过2,700亿港元 。
· 2005年1月1日,纺织及成衣业配额制度正式撤消。这表示香港的纺织成衣产品,可以自由出口至包括美国 、欧盟和加拿大等欧美加市场。香港企业家早已到中国华南地区 ,尤其珠江三角洲投资设厂,善用当地的人力、土地及优惠政策,进行加工贸易 ,而香港作为采购、设计、市场推广等业务,令香港转型为制造业管理 、协调及支援中心 。
· 2007年 前店后厂模式已变,港纺织制衣业进入高端时代从经济角度看 ,香港过往给世界的第一个印象是他拥有质优高效的制造业。纺织制衣业是香港制造业的一个主流,而其中的表表者有由陈瑞球博士创办的长江制衣集团。
提到陈瑞球的名字,自然教人联想起香港的纺织制衣业,而陈博士的传奇成就 ,正正是香港光荣的旧经济及香港现代创业精神的写照 。
以面积计算,香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百万富翁。他们大多数在房地产或股票市场致富;陈瑞球则属于少数的例外。他致富之道是传统的:就是先制造,后销售 。
古语有云:“万丈高楼由地起 ”。陈瑞球的王国起初也不过是家庭式店子;但经过多年苦心经营 ,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一万五千名员工的多元化集团,业务遍及香港、澳门、台湾 、中国内地及欧美等国家。虽然如此,他仍经常自嘲为“小池塘中的一条较大的鱼” 。如果这小池塘代表制衣业 ,陈瑞球的地位可算是显赫非凡了!
纺织制衣业是由纺纱、织布、针织 、漂染和成衣这几个主要生产环节所组成。每个生产环节都有自己的商会。为了将各个不同的纺织漂染制衣业商会凝聚起来,希望在众多代表中取得一把共同的声音,陈瑞球和业界翘楚组成了一个“星期三例会” ,经过多年无间断的聚会和联系,最终于1988年成立香港纺织业联会,陈博士亦在众望所归下成为该会首届主席。在涉及纺织及制衣整体业务利益上 ,该会曾多次向政府剖析实况,提供意见,经多番努力,香港纺织业联会更为纺织制衣业在立法会功能团体组别争取到一席位!
多年来 ,陈瑞球一直无私地尽力捍卫业界的整体利益 。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次胜仗是在60年代初期出口配额制成立时。当时,殖民地政府倾向于将所有配额都分给英资和印资的出口商,陈瑞球见事态严重 ,立刻与已故林根成先生联同各大商会代表向政府力争公平分配配额方法,最终获政府同意出口商和厂商各分一半配额。此举不单为香港制衣业奠下基石,亦为香港成衣出口带来30多年的平稳增长 ,使制衣业成为本港的一个主要工业!
香港制衣业的发展过程
一九五零年,香港只有41间制衣厂,雇用1,944名工人,约占本港工厂总数2.8%及占本港制造业雇员总数2.4% 。在五十年代,大量资金、创业人才和廉价劳工从中国涌入,本港制衣业藉此迅速发展。
制衣业在六、七十年代继续蓬勃发展。六十年代初期,制衣业超越纺织业成为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也是制造业中雇员最多的工业 。由于制衣业涉及较为劳工密集的工序,该工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那几年间本港有大量廉价劳工供应。但是,香港的工资现己提高,而工资低廉的亚洲竞争对手也发展了制衣业,廉价劳工这个优点便随着时间的过去而逐渐消失。出口数量受到限制,加上生产成本相当高昂,促使制衣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出口项目的价值及发展新产品,其中包括用各种混合纤维制造的高档时装 。
八十年代制衣业因应市场对高质素及时髦服装的需求,继续发展。现在生产的服装,由高级时装至简单的衣服配件,应有尽有。在出口市场上,制衣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越来越明白到自动化生产的重要性 。很多制造针织衣物的厂商装置了电脑辅助设计仪器,以及自动化电脑辅助针织机器。在其他成衣制造方面,较大的工厂也通常设有电脑辅助纸样放码及排唛机器 、绘图机以及自动裁剪机。
近年本地制衣业己逐渐向高档市场发展,并建立起高质时装的形象。香港亦成为亚太区内著名的成衣采购中心,既吸引到大批生产简单货式的定单,亦吸引到小量高价成衣的定单 。前一类定单(受配额限制的除外)通常交予该行业设于华南地区的生产基地制造,而后一类小量高价成衣则由本地工厂生产。除了有限的外地加工,受香港的出口配额限制的产品,必须在本港制造,以符合香港产地来源规定。 在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七零年间,工厂数目以平均年增率24.9%增至3,491间,雇用人数以平均年增率24.6%增至148,025名 。一九七五年,香港有8,047间制衣厂(占制造业工厂总数25.9%),聘用257,595名工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7.9%),成为制造业中最大和最重要的工业。由一九七五年至八十年代中期,该工业以价值计算,续有增长,但占整体制造业的比例,则开始下降 :在一九八七年制衣厂的数目达到高峰,共有10,556间,但郤只占当时制造业工厂总数20.9% 。同样地,制衣业在一九八六年所聘用的工人数目也达到高峰,共有299,932人,占当时制造业雇员总数34.5% 。此后,工厂数目降至一九九二年的6,980间(占制造业工厂总数16.6%), 而同期雇员人数则降至186,607人(占制造业工厂总数32.7%)。不过,制衣业仍是制造业中最大的行业,规模是纺织业的两倍有多。
制衣厂的规模普遍比以前小 。在一九七五年之前,制衣厂平均聘用超过40名工人(一九六五年平均多达58名),但到了八十年代,制衣厂的平均雇员人数一直逐渐下降至平均每厂30名工人。
香港制衣业的出口业绩
本港制衣业的产品出口值,从一九六零年的10.1亿元增至一九九二年的771.56亿元,平均年增率为14.5%。自六十年代起,制衣业已是出口收益最大的工业,占本地产品出口总额30% 以上 。除了一九七五年全盛时期的44.6% 外,所占比重一般在30%至36% 之间。一九九二年的数字为33% 。以价值计算,香港在一九七三年至一九八五年间是世界上最大的成衣出口地区(除了一九七八年和一九七九年被意大利超越外)。一九八六年,意大利再次占第一位,并一直保持该位置 。从此香港便一直是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地区,只在一九八八年一段短时间内为南韩所超越。在一九九二年,香港随中国和意大利之后,为世界第三位成衣出口地区。
香港制衣业有利因素
香港的制衣业以经验及技术见称, 并在海外享有制造优质衣物的声誉 。制衣业有熟练员工, 可以生产各式各样的衣物, 不但可大批生产, 也可生产特定项目。他们可以就顾客自行设计或指定的成衣样办提供专业意见及协助。此外, 制衣业经常因应市场需求及时装潮流的转变而作迅速反应, 试验利用全新及更先进的衣料, 并深谙管理之道, 以求符合顾客的需求 。
制衣厂以中小型为多, 这是制衣业的有利因素。这些工厂制造多种款式的时装, 并能够在一个有效率的分包网络下, 配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本港制衣业越来越注重品质, 并能准时迅速交货, 因此声誉日隆, 竞争力亦随之提高 。
香港的制衣业也得到一些辅助工业的帮助。这些工业提供线、拉链、钮扣 、扣件及标签等配件, 以及一些对于生产时装极为重要的多类型花边。织造、针织及加工漂染厂亦为制衣业提供部份所需布料 。
香港制衣业限制因素
和其他工业一样, 制衣业在聘请和保留员工方面也碰到困难, 这是因为很多工人都受到正在扩展的服务行业吸引。服务行业通常给予工人较高的工资、较佳的工作环境、以及较有社会地位的感觉。随着工资上升及生产成本高涨, 香港面对其他低工资生产地区的强烈竞争。自从一九八六年中以来, 操作员短缺问题一直未有改善 。此外, 香港为离岸制造业担起支援中心的角色, 提供设计 、商品推销、品质控制、搜集原料等支援服务, 业内郤严重缺乏从事此类支援服务的熟练员工。
本地纺织业的生产量减少亦对制衣业厂商造成打击, 因为制衣业非常倚赖本地所生产和供应的高质纺织纱线和布料。事实上, 迅速提供纺织样办正是制衣业能保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可是, 本地纺织业并未为制衣业提供完备系列的梭织及针织布料。织造业主要生产厚身棉质制品, 例如斜纹棉布; 而环形针织业则大多生产棉质布料供本地耗用。因此, 制衣业如需用人造织纤维轻质布料或混纤布料, 就要倚赖进口物料 。
过往香港在优质成衣方面, 比低成本出口地区具竞争力, 并较能在短时间内更有效率地完作制造过程。可是随着其他地区的发展迅速, 与香港的领导地位距离渐渐缩短。此外, 这些地区亦已能生产为市场接受的优质成衣, 跟香港的优越地位也渐渐拉近 。
美国及西欧的零售业在决定买货时, 愈来愈强调短周期及迅速补给, 香港在这方面由于远离这些市场, 因而失去地利。
与纺织业一样, 制衣业的发展亦因各主要市场限制香港成衣的出口数量而受阻。在一九九三年, 香港的纺织及制衣产品出口总额的59.9%(没有制衣业的单独分目) 受到出口数量限制 。由于主要市场如美国和欧洲联盟等对香港产品出口施加限额, 制衣业在产量上的增长因而受到限制。
香港制衣业的前景
面对在数量上的限制, 香港厂商现正制造更高质素及增值额更高的出口产品。
由于保留业内工人及聘请新人遭遇困难, 制衣业因而需要长期的人手计划及发展, 使业内有足够的技术人手, 应付未来的需要。
香港制衣业的长远发展, 端视其是否有能力制造增值额更高的产品 、实施生产多元化和开拓新市场 。本港厂商深明这点。日本在很多出口制衣产品的厂商眼中, 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大市场, 而厂商已经在日本展开深入宣传活动。另外, 由于人口众多而居民生产日益富足, 中国是本港制衣业厂商已开始进军的另一个庞大市场 。其他活动如东南亚、东欧等, 亦有极佳前景。
由于近年来香港劳工短缺, 地价及租金飞涨, 部分本地厂商已经将劳工密集的生产工序, 及较低档和不受出口数量限制的产品的制造工序, 迁往中国进行。不过, 如果最终产品要输往实施限制的市场, 可迁往香港以外地方进行制衣的工序, 则受香港产地来源的要求的限制 。如果产品在香港制造而部分在中国加工, 香港政府贸易署现负责执行一项特别外地加工安排, 确保只有符合香港产地来源规则的产品, 才取得香港产地来源资格。
乌拉圭回合有关纺织品及制衣品之协议将在一九九五年实行, 根据这协议在未来十年内, 过往受制于多纤协议所签订的纺织品双边协议的数量限制, 将逐步放宽。预期在该十年协议的后期, 始会放宽有实质贸易利益的产品的限制 。因此在未来数年内, 这协议对香港制衣业架构所产生的影响将是微乎其微。制衣业的生产会继续以香港为基地, 但为保持竞争力, 产品亦会继续转向高档及集中于生产高品质成衣。由于纺织及制衣业所受的数量限制, 将于该协议的后期逐渐大幅放宽, 相信届时制衣业在结构上将会重组; 并会把简单的生产工序迁往低工资地区, 而在香港维持一定程度的生产, 以便发展产品及培训管理及技术专才 。
关于“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历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汲朝龙]投稿,不代表大班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paoer.com/cshi/202502-1655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大班号的签约作者“汲朝龙”!
希望本篇文章《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历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大班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历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香港制衣业的发展历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