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前言
石器是古人类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是从事旧石器考古研究的基本材料,是宝贵的科学财富 。为了确保石器制品标本能正确、有效地入库,安全、清洁 、有序地保存,快速、准确地调用,保存单位需要按照一个严格、规范的工作程序进行操作。为了统一各保存单位的工作程序和数据整理规范,充分发挥标本的研究 、陈列和使用价值,同时适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标本整理规范化要求,特制定《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以规范、指导石器制品类标本的保存程序。
石器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建档立卡 、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入柜储藏 、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标本重新入位 、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
本规程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根据本单位标本馆在石器制品保存工作中的实际操作经验起草整理的,在本规程的起草过程中,参照了国际上同类标本馆的经验和做法,并请专业人员在分类和数据整理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规程附录A—附录F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附录K为资料性附录。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刘丽萍,娄玉山。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石制品类标本保存的工作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大学或博物馆石制品类标本的保存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GB/T16571—2012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石制品(stone artifacts)
石制品是石器的学术称谓,是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对人类生产石质工具及其系列产品的统称。石制品是人类有意打击、加工产生的所有石质块体的总称 。
3.2 石制品模型(cast)
石制品模型是指以原始石制品标本为基础,做出的与原标本相同形态、结构和大小的模仿品。
3.3 石制品模具(mold)
用硅橡胶或树脂等材料,给石制品标本制作的外模。外模填充灌注石膏、树脂或其他填充材料,填料固化后即制成模型 。模型一般按照实物进行上色,与实物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可作为实物的替代品。
4 石制品资源保存的构成和工作程序
4.1 石制品资源保存的构成
石制品资源属国家文物法保护范围,应由专业机构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设立固定的储存空间,具备防火 、防盗、防潮、防尘 、防晒等设备和措施,配备固定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4.2 库房要求
标本库房应有防火、防盗、防潮 、防尘、防晒等设备和措施 。
1)防火:①设置无烟、禁烟及其他有关标识;②库房内严禁明火,严禁吸烟者或携带火具者(火柴 、打火机)入内;③禁止使用电炉;④严禁存放油类、气化类、易燃易爆类物品,工作人员须定期检查;⑤严禁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行,禁止电器设备带病运转;⑥库房的电器设备 、开关、电闸应进行定期的检查维修,发现故障须及时排除;⑦消防器材配备之后,工作人员要熟悉器材位置及使用方法,做好日常清理及保养工作,确保器材的完好有效。
2)防盗:①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电子监控系统;②进出标本库房要有专人陪同,并进行登记;③进出库房要牢记严锁大门,并定时对库房进行检查;④重要典型的标本要放入保险柜中。
3)防潮:①安装温度计及湿度计,随时了解库房内温度及湿度的变化;②设置通风 、去湿设备(如通风机、去湿机等),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
4)防尘:①经常打扫、保持库房卫生,保持标本柜的整洁;②标本放入标本柜前,做到标本及标本盒干净整洁;③标本库的窗户要安装窗帘;④标本和标本柜的摆放,应避开阳光直射。
4.3 石制品保存的基本工作程序
石制品资源的保存程序包括接收登记 、建档立卡、录入数据库、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 、入柜储藏、日常维护、标本查询或借用管理 、标本重新入位、制作模具和模型等步骤。
5 石制品的接收登记
原则上,由本单位工作人员在我国境内采集、发掘和征集的标本,或通过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换,以及通过获赠 、转让获得的所有石制品标本、模型(具)都属于接收范围 。标本入库前要经过细致的整理,使每件标本达到信息齐备、干净整洁、标号明晰的基本要求。一般由本单位研究人员上交的发表标本,基本上都进行了有效的整理,部分未发表或外单位来源标本有可能没有进行过认真整理,则需要按照整理规程进行整理(整理过程见《石器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制作标签,标签格式见附录A。
接收标本时,管理人员应该给上交人员接收标本的回执,回执见附录B,接收人一栏需管理员签字。
6 建档立卡
收藏单位对库存标本应该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这些档案包括:
a)已发表的研究论文 。
b)标本编号登记册。
c)野外地点号登记册。
d)交换标本和模型的登记册 。
e)借出标本的登记册。
f)外展标本资料。
g)库存标本的模型和模具资料 。
h)离职 、退休人员清还标本的记录等。
入库标本能够提供的信息,应在相应资料中有所反映。
为了便于检索库存标本,每件标本入库时需制作三类查询卡片:标本号卡、地点卡和分类卡,是分别以标本号、地点名称和石制品分类作为顺序进行排序的卡片,以便适应调用者查询标本的不同要求,卡片形式可参照附录C 。
7 录入数据库
有条件和库存丰富的单位,应该建立馆藏标本管理数据库,数据库应该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保证数据安全,建议分别设立内网及外网两台服务器,内网服务器为数据录入和保存的主服务器,不实行网络共享,外网服务器定期从内网服务器进行数据拷贝,实行网络共享。数据库的数据构成可依本单位的需要设立,主要内容参照附录D 。
8 标本入盒或托盘盛放
标本一般用专用标本盒或托盘分开盛放。标本盒和托盘可制定不同尺寸,以盛放不同大小的标本。标本盒规格有多种,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经费条件定制标本盒,最好是使用透明有盖的有机玻璃盒。过大 、过重的标本不适宜使用有机玻璃盒,可使用塑料或纸质的托盘 。对于特别细小的标本,一般需要在盒中垫上绵纸或软布,使标本在盒中比较稳固,以避免标本受到碰撞。标签随标本一同放置在标本盒或托盘内。
9 入柜储存
标本要有固定的存放装置,以专用的标本柜为佳 。标本柜可根据保存单位的库存空间和经费选择合适的类型,注意防尘、承重及安全等要素。常用的标本柜的类型和规格见附录G和H。
标本在标本柜中的排放,要求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规律,一旦确定下来摆放的顺序,则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便于查找和管理 。
石制品标本的排放顺序,建议采用遗址(产地)为第一顺序,同一遗址地点有多层文化层时(年代),再按文化层作为次级排序,同一文化层内按石器类型再分类摆放。
10 日常维护
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标本,定期给标本加固。加固液配方见附录I(因加固液的原料都是易燃品,标本加固须在专用房间进行) 。
定期检查库房标本保存、保护以及安全等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若有标本破损,应移交修理部门进行修复。
从研究人员借用标本的反馈信息中若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加固标本的措施或对标本信息做出更正。
11 标本查询和借用管理
a)来馆人员查询或借阅标本必须填写来馆人员登记表,表格内容见附录E 。
b)借用标本或模型时,必须履行出库手续,填写借单,然后输入计算机存档(一级标本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不得带出库房),借阅登记单内容见附录F。
c)本所研究人员借用标本,使用期限为六个月;如需延长,需重新申请,再续期六个月。一年之后标本一定要归还,再重新申请借用。
d)外单位人员一般只能在馆内观察标本,不能借出标本 。
e)与本单位研究人员有合作课题的外宾和外单位人员,在所内工作期间借阅标本,必须由本单位有关人员办理出借手续。
f)凡出国六个月以上的本单位人员,在出国之前应该归还借用的全部标本。
g)管理人员应定期向标本借阅人回收标本,标本回收后,管理人员还应在标本借阅登记单上填写归还日期及签名 。
h)标本回收时应检查标本保存情况,如标本有损坏,则借阅人有责任负责修复。
12 标本重新入位
管理人员回收标本后,应按原标本存放位置将标本重新归位。
13 制作模型或模具
标本在使用或借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甚至丢失,这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制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或减小这种损失。对于一级标本可辟专门库房或标本柜保存,储存清晰度较高的照片。标本外借需要较为严格的审核制度,除本单位高级研究人员外,其他人只能借阅模型,以防丢失 。其他重要标本在展览和借出前也最好预先制作模型。模型和模具也应有效地进行分类和管理:
a)模型编号,编号规则参见《石器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除分类符有差别外,模型号码与标本号应该一致。
b)把与模型相关的信息(见附录J)输入计算机存档 。
c)把模型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d)模具编号可直接用原标本编号进行编号。
e)把与模具相关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存档,相关信息见附录K。
f)把模具放入指定标本柜中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石制品标本的标签
表A.1 石制品标本的标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标本接收回执
表B.1 标本接收回执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标本卡片
表C.1 石器标本卡片
表C.2 石器地点卡片
表C.3 石器分类卡片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石制品标本数据构成表
表D.1 石制品标本数据构成表
附录E
(规范性附录)
来访人员登记表
表E.1 来访人员登记表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标本借用登记单
表F.1 标本借用登记单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的规格
表G.1 标本柜的规格
附录H
(资料性附录)
标本柜的类型
表H.1 标本柜的类型
附录I
(资料性附录)
标本加固液配方
表I.1 标本加固液配方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模型相关信息
表J.1 模型相关信息
附录K
(资料性附录)
模具相关信息
表K.1 模具相关信息
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资源整理技术规程
分类: 资源共享
问题描述:
如何根据化石确认地质层年代?
解析:
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
我们谈到地球的年龄,一般涉及到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
地球相对年龄的确立主要依据于化石。自从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提出“化石层序律 ”后 ,就把时间与生物演化阶段联系起来 。人们知道,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化石,同样 ,我们得到了这些化石后也可以推断产出这些化石的地层年代。
在众多的古生物门类中,有些门类特征显著,演化迅速 ,在反映地质年代上非常“灵敏”,这种化石被科学家们称作“标准化石”,它们被用作划分时间地层单位时往往起主导作用。而有些门类则演化非常缓慢 ,或空间分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在划分和确定地质年代时只能起辅助作用 。前者如三叶虫,它们只生存在古生代,而且演化明显 ,在古生代不同时代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属种代表,是著名的标准化石;后者如舌形贝,这是一种腕足动物 ,从寒武纪就已出现,在现代海洋中仍十分常见,在几亿年的时间跨度内 ,这种化石从形态 、大小到内部结构,几乎没有显著变化,它们的地层意义同三叶虫相比就逊色多了。假如我们在某个地方采集到三叶虫化石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地区的地层年代是古生代,而且还可以根据三叶虫的属种进一步确定是生活在古生代的某一段具体时间 ,比如是寒武纪还是奥陶纪,但采集到舌形贝化石我们就感到茫然了,因为它不能帮助我们确定地质年代。
以生物演化为依据,人们建立了能反映地球相对年龄的地质年代表(见下表) 。
byonline/UploadFiles/20051117145158354
在这个表上 ,最大的时间概念是宙,其次是代、纪、世 、期。如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其中 ,寒武纪又可进一步分为早寒武世、中寒武世和晚寒武世三个世,每个世还可以分成若干个期。以地质时代相对应,代表每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也建立起地层单位 。最大的地层单位是宇 ,其次是界 、系、统、阶,如代表古生代的地层,我们就称作古生界 ,其中,寒武纪时形成的地层就被称为寒武系,奥陶纪期间形成的地层则被称为奥陶系 ,以此类推。
我们在讨论地球发展史时,涉及到了地质时代和地球的年龄,地质年代有时还应进一步明确,比如 ,我们讲寒武纪始于5.7亿年前,这个数据是怎样得来的?结束于5亿年前,这个数据又是怎样得来的?这就必然涉及地球的绝对年龄。
人们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可以准确地得到地球的绝对年龄。很早以来 ,人们发现岩石中放射性同位素都会自动并以不变的速率逐渐衰变为非放射性的子体同位素,同时释放出能量 。只要温度 、压力等因素不变,人们就可以获得准确的数值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或矿物的年龄了。常用的同位素年龄测定法有铀—钍—铅法、铷锶法以及钾氩法。这些方法为获得地球不同时期绝对年龄值和各个地质时代的准确时限提供了便利 。当然,这些方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在进行同位素年龄测定时 ,所选取的样品很难消除后期热变质作用的影响,如果样品是遭受过风化的岩石,与母岩的性质更是相差甚远 ,所得到的绝对年龄值往往不能代表岩层的真正年龄。看来,要想通过同位素测定法得到一个地区准确的地质年代,精确的取样、先进的设备和缜密的测定过程缺一不可。
前言
野外采集到的化石,几乎都被围岩包裹或充填着,在能够开展研究工作之前,必须进行整理 。整理工作第一步是把化石从围岩中修理 、暴露出来,使标本易于被观察和研究;第二步是给化石编号配标签,注明产地、层位,使标本具备完整的科学研究价值。整理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 、技术含量最高的一步,就是化石的修理。修理是指在不损伤化石的前提下,把包裹或填充化石的围岩去掉,暴露出化石的重要结构和构造 。第二步工作虽然技术难度不大,但非常重要,精心修理出来的化石如果缺失必要的信息,会大大降低其科研价值,造成标本资源和野外工作的极大浪费。为了指导和规范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修理工作,并为进一步的室内研究打下良好基础,特制定本规程作为脊椎动物化石整理工作的指导性规范。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刘丽萍,丁今朝。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脊椎动物化石标本修理的内容、工具、步骤 、方法及各种注意事项 。
本规程适用于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修理与保存。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稿(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自然科技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资源分级归类与编码.2006
3 术语和定义
3.1 脊椎动物化石(vertebrate fossil)
脊椎动物化石是经过石化的脊椎动物的遗骸(或遗迹),包括早期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在内的无颌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鸟类以及哺乳类的实体化石、遗物化石(如卵化石、粪便化石)和遗迹化石(如足印化石)等。
3.2 标本的整理
对所获得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进行清理 、修理、加固、编号 、登记、建档,以及与本标本有关的图像、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
4 古脊椎动物化石的整理
4.1 整理前的准备
4.1.1 修理工具及主要设备
实体显微镜 、放大镜、剔针、锤子 、錾子、电磁式雕刻机、钢笔型气动雕刻笔、喷砂机 、空气压缩机、磨制工具、塑料滴管 、洗耳球、小刷子、镊子等。此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还可自制一些适合个人使用的工具。
4.1.2 标本加固 、粘接原材料及配置方法
标本加固的原材料比较常用的有丙酮、硝基清漆和聚乙烯缩丁醛,主要用来配置标本加固用的稀胶 。稀胶为硝基清漆或聚乙烯缩丁醛兑丙酮的溶解液,浓度一般为30%~40%,在实际操作中可视标本状况调整溶剂和溶液的量来改变稀胶的浓度。丙酮和硝基清漆为日常化工用品,易燃易爆,配制好的稀胶要注意避免高温日晒。
标本粘接使用的胶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AB胶(环氧树脂)和502胶(氰基丙烯酸酯)等 。
4.1.3 修理人员防护用品
护目镜 、防尘(毒)口罩、耳塞和手套等。
4.1.4 标本盛放材料
塑料盒、塑料(或硬纸)托盘 、锦盒和用于标本图像信息保存的照片册、光盘包(盒)等。
4.1.5 修理室工作环境要求
修理标本的场地要有足够的空间及相应的工作平台、椅子(凳子)等,将标本展开摆放修理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细微的尘埃,配制的加固剂、黏结材料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对修理人员和仪器(如显微镜)都是有害的,因此修理室要安装良好的通风 、除尘设备,修理人员可佩戴防尘(毒)口罩。
4.2 非微体脊椎动物化石的修理程序及步骤
4.2.1 野外资料的准备
处理从野外采集回来的标本时,首先应该核对是否有相应的野外采集记录和照片,尤其是处理套箱和石膏包时更为重要,这样可以了解套箱或石膏包内标本的分布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
4.2.2 暴露化石
暴露简单包装的化石比较简单,只要在打开包装之前注意记录下包装外的标本号和相关信息就可以了。石膏包和套箱比较复杂,有一些注意事项。
打开石膏包,应从绷带头开始操作,绷带头一般都应露在最上面,找到后用水把石膏弄湿变软,绷带就很容易打开了 。有些时候,石膏包被弄得很光滑,石膏层很厚,看不见绷带头,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凭石膏包的形状看出绷带缠绕的顺序,将石膏包外面用水浸湿,用工具将表面石膏凿掉露出绷带,然后用剪刀或锯小心地将绷带去掉。为了保险起见,最好不要使用锤子和錾子敲击。
4.2.3 标本加固
打开石膏包之后,如果标本是从松软的围岩中采集回来的,应对标本进行加固 。标本要尽量清理干净,然后用塑料滴管小心地往标本缝隙里滴注稀胶。先用浓度约10%的稀胶将整个标本完全浸透,再用浓度约30%~40%的稀胶反复浇灌几次,直到标本不能渗入稀胶为止。
4.2.4 标本修理
4.2.4.1 立体式化石的修理
4.2.4.1.1 大型化石的修理
一些大型的脊椎动物骨骼(如肢骨、椎体),通常还是采用传统的机械修理方法,使用锤子和錾子 。应该同时配备几种不同型号的锤子和錾子,以应付各种岩性和大小不同的标本。
在用锤子和錾子修理标本之前,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标本固定好。比较结实和大块的标本可以直接用沙袋垫稳,也可以在标本下垫上软的橡胶垫或将标本直接放在沙箱里修理,以减轻对标本的震动 。一般采取先去薄、后修露的办法,在化石没有暴露之前,应一层一层地揭开围岩直到露出化石,或从围岩最少的部分开始,一点点地去掉围岩。錾子应该磨得锋利一些,可以减少对标本的震动,当錾子很靠近化石时,就不宜磨得太锋利了,这样容易伤及化石。修理过程中,锤子敲打錾子的方向和力度也很关键,不能贪多 、图快,保持耐心和细心很重要。
在修理过程中,如果不小心把标本弄断了,就需要及时修复 。在黏结标本时应根据标本的情况而定。断茬比较整齐、标本较结实时,可以先将各块修理好之后再黏结回去,反之就应该先黏结、加固后再修理。在黏结时选择粘合剂要依标本碎块的大小和质量不同而定,若标本碎块很轻 、很小,接缝吻合较好,最好用硝基清漆或502胶 。如果碎块大、标本较重,在粘接面上则需用不同的黏合剂,目前一般选用不饱和聚酯树脂或AB胶,只是要注意使用的量要合适,因为这种胶一旦硬化后很难再用化学方法处理掉。
在修理立体标本时,修好一面后,需清理干净加固,翻过来放在厚泡沫橡胶垫上再修理另一面。头骨的修理比其他部位要求更高,在修理另一面之前对已修好一面的保护非常重要 。修理完的一面可以用石膏托,也可以用聚乙二醇4000(可溶蜡)做底托保护起来。可溶蜡在温水(大约40℃左右)中就可溶解,修理完成后,很容易去掉。
4.2.4.1.2 小型化石的立体式修理
在修理立体式较小型、复杂的标本(特别是头骨)时,通常需要在双目实体显微镜下进行 。应先了解该标本的一些基本的解剖学知识,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显微镜最好选用具有长臂的滑动杆,这样操作范围会比较大。
修理这类化石要使用小型的修理工具 。如果围岩较坚硬,一般小型工具就比较受限制,可以使用电磁式雕刻机。这种机器的冲击频率大约为50~60Hz;冲击次数大约为每秒60~120次,冲击频率可以调整以适应硬度不同的岩石。需要注意的是用劲不能太大,否则会使标本表面留有针尖击打的痕迹。修理下来的岩石碎屑和碎块可用橡胶吹风球吹掉 。
对头骨的处理方法同处理单个骨骼一样,但难度一般更大 、要求更高,所以应该更仔细。首先应该先将标本的一面轮廓露出来,再将需要掏空的地方如眼孔、颞孔等一点点掏出围岩。对头骨内部结构不太常见或埋藏中变形的化石修理时就更应该小心,并边修理边加固新修出的部分 。修理一些复杂部位时,还需用一根弯针,应尽可能将头骨内部结构暴露出来。如果不小心将化石修掉了一点,即使很小,也应该立即将掉下来的碎块在显微镜下粘回到原来的位置。修理的工作台要尽量保持干净,便于找到掉下来的碎化石 。
4.2.3 板状化石的修理
板状化石大多属于海相沉积或是湖泊、河流沉积,一般以鱼类 、水生爬行类动物和鸟类居多。此类化石骨骼部分几乎都被压成扁平状,甚至能将软组织、皮肤及其衍生物的构造保存下来。修理这类化石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工具也应该很精细 。通常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像钢笔一样的圆形夹头(电子仪器和钟表修理用的手捻)和牙科用的神经针柄再配上大小不同的普通缝衣针就是一把精细的剔针,针尖可用油石打磨;另一种针是由从国外买回的由不同的几种型号高碳钢制成,可以把它们直接装在卡头上,但打磨时需要特制的金刚砂轮片。从医疗器械商店买到各种精细的牙科刮刀,也可以当作剔针使用。有的技术人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小工具,以适应不同岩性的化石修理工作 。
如果化石碎成了很多块,修理的第一件事就是拼接化石,如果有野外照片并有编号,拼接工作就会比较简单,如果没有这些参考,就只能先根据骨缝、颜色、厚度和岩板的天然接缝把它们分成各组,把碎化石拼成较为完整的大块,用胶进行黏结和加固后再进行修理。比较酥松的标本还可以先用石膏做一个底托或直接镶在木箱里,这样修理时既利于搬运,又不损坏化石。在修这类化石时一定要选用长臂的高倍光学体式显微镜,放大倍数为6~31倍,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极细微的部分。这类化石多采自页岩,不能用工具直接从缝隙撬开,这样极容易将化石沿层面劈成两片,应顺着层理一层层剥离 。在熟练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快速雕刻机将标本的大概轮廓先暴露出来,细微的部分再用剔针小心修理。有时标本和围岩的界线不太分明或颜色较接近,这时可以用小毛笔沾一点水(或丙酮),这样就比较容易区分化石和围岩了。修理这类标本应该由更有经验和技术的技师操作,才能保证得到精美的化石标本 。
另一类比较典型的板状化石是海相灰岩和页岩中保存的化石,这类化石保存异常精美,但包围化石的围岩十分坚硬而且化石与围岩的性质和颜色趋于接近,这给修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类化石本身坚硬,在修理前几乎不必对化石进行加固处理。修理时应从已经暴露出的骨骼或比较好修的地方开始,千万不能想当然盲目操作,否则很容易将化石误作围岩修掉 。锤 、錾只能用来除去大块围岩,将标本的大致轮廓暴露出来,标本附近要改用小工具在显微镜下细修。
近年来有一种更好的修理工具,即钢笔型气动雕刻笔,它以空气压缩机为动力,利用高频冲击粉碎围岩,对标本的振动很小,还可以把标本修理得很干净,能达到锤、錾和雕刻机达不到的效果。
4.2.4 修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修理人员在修理过程中要客观地对待每一件化石标本,绝对不能靠主观意识去修理或美化标本 。另外,在修理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一些与围岩不一样的地方,它们很有可能是皮肤或衍生物等,这些是能给科学研究带来信息的,修理时要随时与研究人员保持密切联系,绝不能擅自处理或丢弃一些貌似无用的东西。
4.3 微体化石挑样
微体化石一般通过筛洗获得,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修理,只需要把化石从砂样中挑选出来即可。
挑样前要了解从野外运回包装箱(袋)内砂样的数量及野外编号,并与装箱登记单核对是否一致 。
野外筛洗好的砂样挑样时还要进行筛选,用三个大小不同网眼的筛子将砂样分成粗、中 、细三种类型。筛子网眼最大的放在上层,最密的放在下层。网眼分别为10、20、35目,分选出的样品分别进行挑选。
挑样工作必须在高倍光学体式显微镜下进行,放大倍数为6~31倍 。粗细不同的砂样选择不同的放大倍数,直到看清楚为止。在显微镜下方放一塑料(金属)小盘,在小盘内装适量砂样,小盘从左向右或自上而下移动,仔细辨别化石。一旦发现化石或疑似碎屑,就用小镊子小心地将化石夹住放在标本盒内 。把骨骼化石 、破碎牙齿、完整牙齿分别盛放在不同的小标本盒中。如果牙齿表面、齿冠附有泥沙或结核,可用细软小毛笔在显微镜下清理,结核等粘连物可用小剔针剔除。
每个盛放标本的小盒盖上一定要贴上或标注上该标本的野外编号,切记不同层位和地点的化石要分开放置 。
4.4 室内编号及标签
4.4.1 室内编号
为便于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研究和馆藏,对修理好的标本都要进行编号。编号规则可根据各保存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规定。如果标本足够大,编号应尽可能地标注在标本上,如果标本太小,编号无法标注在标本上,则要用一个合适的容器把标本盛放好,把编号标注在容器上 。编号和对应的标本应建立完整的档案系统,以便于今后的查对。
4.4.2 标本标签
每件入库的标本,都应当附有一份标签。标签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编号 、名称、描述、采集 、地点、标本时代、采集人及采集日期 。
4.4.3 标本分级
按标本的客观价值、稀有珍贵程度将化石标本分为不同的级别,方便进行管理。脊椎动物化石一般可分为三级:①正型标本,以两个红色圆点表示;②副型标本或用于图版 、插图的标本,在标本上以一个红色圆点表示;③其他归入标本,在标本上无特殊标志。
4.4.4 录入计算机
目前有条件的标本保存单位,都应该将标本资料及图像录入计算机。
4.5 标本照相
尽可能对每件标本进行照相,典型标本要从多角度或细部进行拍照,并附比例尺,以了解标本的实际尺寸 。背景一般选一块与标本颜色反差较大的平绒布为好,必要时辅助一些垫物,以使标本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和角度。每张照片需按标本编号进行编号,以做到照片和实物一致,方便查阅。标本照片应单独建立档案 。
4.6 野外资料的清绘、整理
野外发掘日志、布方平面图 、地层剖面图、发掘探方图等铅笔勾绘的图件,室内都需要进一步清绘,并复制备份。野外照相和摄像信息要逐一整理,并刻录成VCD或DVD光盘,以永久保存。野外发掘各种数据信息要在计算机中重新排列并进行简单的统计核实,看是否有错误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刻录成光盘 。
4.7 包装、入盒放置
整理好的脊椎动物标本可以入盒存放,避免标本堆放在一起相互碰撞 、摩擦而损坏标本。根据标本大小不同,可采用塑料盒、纸标本盒、塑料(硬纸)托盘等作为盛放容器,容器内可用软纸 、棉花等做衬料,保证标本在盒内相对稳定,盒内需附一份标本标签。
关于“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 ”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锺离恒博]投稿,不代表大班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51paoer.com/cshi/202504-1711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大班号的签约作者“锺离恒博”!
希望本篇文章《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大班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石器标本资源保存技术规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